从“上头”到“下头” | |
【返回本版】 【发表帖子】 【回复帖子】 | 浏览量 289562 回帖数 0 |
玲玲子 等级 ★ 0 楼 发表于 2022/7/18 11:50:05 编 辑 |
||
“上头”是汉语常用词。一是用作方位词,读作上(shàng)头(tou),相当于“上面”“上边”。二是用作动词,读作上(shàng)头(tóu),现在多用以指喝酒后引起头晕、头疼。如: (1)绍兴是黄酒故乡,然而,和许多酒种一样,黄酒也存在“上头”和“深醉”等问题。(《浙江日报》2020年9月16日) (2)他一个劲地劝着:“您看,这种酒简直跟牛奶一样,我能一点不费劲地喝上十杯,十二杯。它会像糖似地化掉,既不伤胃,又不上头,在舌尖上就蒸发掉了。没有比这个对身体更有益处的了。”(《文摘报》2016年11月5日) 近期,“上头”的动词用法产生了新的意义,用来表达因某人或某事而极度兴奋、激动的感觉。例如: (3)张伟丽表示上一场对阵罗斯时,受外界的影响有点大,总感觉外界是在推着自己,整个人很兴奋,有点上头。(《北京青年报》2021年11月4日) (4)《山海情》尤其让很多观众追剧“上头”,张嘉益、黄轩、热依扎等一众明星出场,“个个灰头土脸,但是一秒入戏”,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和对时代背景的描摹,成了《山海情》出圈的关键。(《北京日报》2021年1月21日) “上头”新义是由基本义引申而来的。饮酒时,身体受到酒精的刺激,血液流通速度加快,头部颅内压增高,机体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,因此会出现面部发红、头晕目眩等症状。喝酒引发的感觉和因某人某事而精神激奋的感觉相类似,都是受到刺激从而导致头昏、兴奋、容易冲动不理智等表现。基于情绪上的相似点,“上头”新义诞生了,由生理层面转移到心理层面。 “上头”一词既形象又生动,在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中迅速走红了,于是“上头”的用法也在日渐扩大,由动词的用法衍生出形容词的用法来。其一,“上头”在句中可受“很”“太”“有点”等程度副词修饰,比如:“有些让人特别‘上头’,也有些让人尴尬得‘脚趾抠地’。”“最近几年,这些文博类纪录片让许多年轻观众‘很上头’。”其二,“上头”可修饰名词性成分,构成“上头×”格式,比如“上头电视剧”“上头姐妹”。 “上头”的爆火又促使了“下头”新义的产生。“下头”与“上头”用法一致,意义相反,指的是兴致和热情被某人或某事破坏。例如: (5)下头的是玲娜贝儿还是迪士尼(标题,《北京商报》2021年12月14日) (6)一个靠着消费者“入坑”赚钱的公司,一旦让消费者“下头”,那么很难再吸引他们回来,这带给公司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。(《北京青年报》2021年9月13日) “下头”的流行源于“上头”的流行,实际上这是一种“相因生义”的词义演变现象:一个词受一个相关词的意义影响,从而产生新的意义。“相因生义”与修辞中的“仿拟”不同,“仿拟”是仿照原有的语言表达形式,临时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。比如“让广大群众宅在家里‘有聊’”,这个“有聊”就是模仿已有的词“无聊”,在语境中临时创造出与“无聊”意义相反的仿词。而“下头”的语言形式照旧,只是演化出新的意义,所以不属于“仿拟”。如今,“下头”跟“上头”一样,也广受年轻人欢迎,已被普遍使用,成了新的流行语。 |
1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