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望麦田(BY glovelee)
浏览量:639 回帖数:0
1楼
麦子熟了,风吹起大片大片的金色波浪,空气中弥漫着收获的气息。收获,
是之谓结束和储藏——结束已有的辉煌,储藏新生的希望。麦田永远是充满活力
,青春无限的,因为它永远满怀憧憬,它总是在辉煌过后憧憬新生,又在新生之
后期待辉煌。
我爱麦田。
麦田是童年的天堂。童年清澈的眼睛中触目皆美:天空、白云、阳光、雨滴
、小草、花朵、田野……幼小的脑海里只盛装至纯至美的词句,稚嫩的心灵中满
是感恩和虔诚。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一切,它们都是那么美,那么真实,那么令
人感动。看吧,下雪了,那洁白的精灵可是天使的化身?扇动着晶莹的翅膀,吐
纳着沁人心脾的芳香,悄然无声地降临人间。沉睡中的麦苗苏醒了,它们纷纷仰
起脸,吮吸着乳汁般滋润的雪水,在厚厚的雪被中享受着久违的温暖,在温暖中
睡去,在沉睡中做着一个又一个关於春天的梦……春天到了,麦田开始热闹起来
,成群的小脚丫飞奔在麦田里,风筝在天上飘着,和云一样高;麦苗在地上疯长
,甜甜的气息和着笑声,风声,使人眩晕。在睛朗的夜里,静静地躺在田埂上,
透过狭长的叶子数满天的星星,看几抹随风游荡的淡淡的云,看在云里穿行着的
月亮,这时你能听见麦田里小麦拔节的声音。那是生命的声音,它让人忘忧,它
有位哲人说过:“人的心性分三个层次:神性、人性、兽性。而在幼年时期
离神性最近,离人性和兽性最远,随着长大成人就逐渐远离神性,只剩下人性和
兽性。”我可悲地长大了,长大的我不再留连於麦田,不再倾听关於生命的声音
,我被世俗的风裹挟着,东飘西荡,身不由己。麦田般圣洁的信仰已不复存在,
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低俗和兽性的龌龊,我在灵与肉、梦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
,迷惘而无奈。这个世界越来越滑稽和无聊,人们越来越愚蠢和冷漠,神性的天
空已轰然倒塌,只有世俗的风撕扯着欲望的旗帜,猎猎作响……
我要找回我的麦田。
当秋风停在了你的发梢,在红红的斜阳肩上你注视着树叶清晰的脉搏,它悄
悄地迎风而落你沉默倾听着那一声驼铃,象一封古早的信你转过了身,深锁上门
,再无人相问。
那夜夜不停有婴儿啼哭,为未知的前世作伴
那早谢的花开在泥土下面,等潇潇的雨洒满天
每一次你仰起慌张的脸,看云起云落变迁
冬等不春,春等不到秋,等不到白头
还是走吧甩一甩头,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
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面
你还在怀念——
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
哦,白衣飘飘的年代……
——《白衣飘飘的年代》
这首歌收录于北京“麦田音乐”制作的一盘名为《青春无悔》——高晓松作
品集的盒带。这是他为纪念英年早逝的诗人海子而作的组曲之一。在常人眼里,
高晓松无疑的叛逆的:在清华大学只读了两年就退了学,成了一名流浪歌手和名
不见经传的诗人,直到二十七岁才结束流浪生活,皈依北京麦田音乐室,做起了
音乐制作人。离开清华也许是动的,但我们却因此少了一位平庸的科学家,多
了一位充满才情、浪漫可爱的音乐人。《青春无悔》专辑里收录了他在大学及流
浪期间的一些佳作,由老狼和叶蓓任主唱,小柯配乐及钢琴伴奏,其中每一首歌
都如一掬清泉,澄净透明,穿过时光的河流,散发着令人感伤的华彩。我看见它
时它正躺在一家音像店偏僻得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。它的外表很沉郁:黑色的
背景,上面点缀着类似于抽象派风格的华丽而古怪的图案,它使人想起孤独、死
亡、热烈、凄美这样的字眼。尽管盒带封面上的歌名看起来都很陌生,却都很有
诗意,于是我宿命般地决定收藏它,并从此百听不厌,成为我熨贴心灵的一剂良
药。
高晓松是幸运的,倘佯在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,书包里是海子、顾城的诗集耳
畔是校园歌手的浅吟低唱,那里到处白衣飘飘,人们崇尚诗和音乐,思辨有关生与
死、灵与肉的哲学问题,那里是诗人和流浪歌手的摇篮,那里是浪漫者的天堂。高
晓松又是不幸的,随着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而去,六.四学潮的最后呐喊,那个
盛产才思和风情的八十年代终结了,同时也终结了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,光荣和信
仰。于是九十年代的高晓松们只剩下了回忆,是的,他们除了回忆一无所有,但回
忆里有他们圣洁的初恋、单纯的友情、萌动的青春,他们在那里吟哦行走,象行走
在儿时的田埂上,眼前是大片大片的麦田,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,那光芒刺得人
直想——落泪。
说了人生一无牵挂为何有悲喜
说了朋友相交如水为何重别离
说了少年笑看将来为何常回忆
说了青春一去无悔为何还哭泣
——《那天》(收录于校园民谣第一辑)
张炜在《融入野地》中这样写道:“我们的灵魂埋藏在野地深处,它牵引着
我们走近它,聆听和寻找。对于它的召唤我们无从抗拒,正如我们无从抗拒儿时
母亲夕阳下的呼唤。”
佛曰:“一切皆流,无物常驻。”对于自己日渐远离灵魂的肉体,就随它去
吧,就让我的灵魂深藏在麦田里,野地里,因为那里是母亲的怀抱,那里没有风
雨,那里才是永远的家。而我,也将永是那麦田的守望者。
麦子熟了,风吹起大片大片的金色波浪,空气中弥漫着收获的气息。收获,
是之谓结束和储藏——结束已有的辉煌,储藏新生的希望。麦田永远是充满活力
,青春无限的,因为它永远满怀憧憬,它总是在辉煌过后憧憬新生,又在新生之
后期待辉煌。
我爱麦田。
麦田是童年的天堂。童年清澈的眼睛中触目皆美:天空、白云、阳光、雨滴
、小草、花朵、田野……幼小的脑海里只盛装至纯至美的词句,稚嫩的心灵中满
是感恩和虔诚。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一切,它们都是那么美,那么真实,那么令
人感动。看吧,下雪了,那洁白的精灵可是天使的化身?扇动着晶莹的翅膀,吐
纳着沁人心脾的芳香,悄然无声地降临人间。沉睡中的麦苗苏醒了,它们纷纷仰
起脸,吮吸着乳汁般滋润的雪水,在厚厚的雪被中享受着久违的温暖,在温暖中
睡去,在沉睡中做着一个又一个关於春天的梦……春天到了,麦田开始热闹起来
,成群的小脚丫飞奔在麦田里,风筝在天上飘着,和云一样高;麦苗在地上疯长
,甜甜的气息和着笑声,风声,使人眩晕。在睛朗的夜里,静静地躺在田埂上,
透过狭长的叶子数满天的星星,看几抹随风游荡的淡淡的云,看在云里穿行着的
月亮,这时你能听见麦田里小麦拔节的声音。那是生命的声音,它让人忘忧,它
有位哲人说过:“人的心性分三个层次:神性、人性、兽性。而在幼年时期
离神性最近,离人性和兽性最远,随着长大成人就逐渐远离神性,只剩下人性和
兽性。”我可悲地长大了,长大的我不再留连於麦田,不再倾听关於生命的声音
,我被世俗的风裹挟着,东飘西荡,身不由己。麦田般圣洁的信仰已不复存在,
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低俗和兽性的龌龊,我在灵与肉、梦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
,迷惘而无奈。这个世界越来越滑稽和无聊,人们越来越愚蠢和冷漠,神性的天
空已轰然倒塌,只有世俗的风撕扯着欲望的旗帜,猎猎作响……
我要找回我的麦田。
当秋风停在了你的发梢,在红红的斜阳肩上你注视着树叶清晰的脉搏,它悄
悄地迎风而落你沉默倾听着那一声驼铃,象一封古早的信你转过了身,深锁上门
,再无人相问。
那夜夜不停有婴儿啼哭,为未知的前世作伴
那早谢的花开在泥土下面,等潇潇的雨洒满天
每一次你仰起慌张的脸,看云起云落变迁
冬等不春,春等不到秋,等不到白头
还是走吧甩一甩头,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
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风里面
你还在怀念——
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
哦,白衣飘飘的年代……
——《白衣飘飘的年代》
这首歌收录于北京“麦田音乐”制作的一盘名为《青春无悔》——高晓松作
品集的盒带。这是他为纪念英年早逝的诗人海子而作的组曲之一。在常人眼里,
高晓松无疑的叛逆的:在清华大学只读了两年就退了学,成了一名流浪歌手和名
不见经传的诗人,直到二十七岁才结束流浪生活,皈依北京麦田音乐室,做起了
音乐制作人。离开清华也许是动的,但我们却因此少了一位平庸的科学家,多
了一位充满才情、浪漫可爱的音乐人。《青春无悔》专辑里收录了他在大学及流
浪期间的一些佳作,由老狼和叶蓓任主唱,小柯配乐及钢琴伴奏,其中每一首歌
都如一掬清泉,澄净透明,穿过时光的河流,散发着令人感伤的华彩。我看见它
时它正躺在一家音像店偏僻得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。它的外表很沉郁:黑色的
背景,上面点缀着类似于抽象派风格的华丽而古怪的图案,它使人想起孤独、死
亡、热烈、凄美这样的字眼。尽管盒带封面上的歌名看起来都很陌生,却都很有
诗意,于是我宿命般地决定收藏它,并从此百听不厌,成为我熨贴心灵的一剂良
药。
高晓松是幸运的,倘佯在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,书包里是海子、顾城的诗集耳
畔是校园歌手的浅吟低唱,那里到处白衣飘飘,人们崇尚诗和音乐,思辨有关生与
死、灵与肉的哲学问题,那里是诗人和流浪歌手的摇篮,那里是浪漫者的天堂。高
晓松又是不幸的,随着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而去,六.四学潮的最后呐喊,那个
盛产才思和风情的八十年代终结了,同时也终结了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,光荣和信
仰。于是九十年代的高晓松们只剩下了回忆,是的,他们除了回忆一无所有,但回
忆里有他们圣洁的初恋、单纯的友情、萌动的青春,他们在那里吟哦行走,象行走
在儿时的田埂上,眼前是大片大片的麦田,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,那光芒刺得人
直想——落泪。
说了人生一无牵挂为何有悲喜
说了朋友相交如水为何重别离
说了少年笑看将来为何常回忆
说了青春一去无悔为何还哭泣
——《那天》(收录于校园民谣第一辑)
张炜在《融入野地》中这样写道:“我们的灵魂埋藏在野地深处,它牵引着
我们走近它,聆听和寻找。对于它的召唤我们无从抗拒,正如我们无从抗拒儿时
母亲夕阳下的呼唤。”
佛曰:“一切皆流,无物常驻。”对于自己日渐远离灵魂的肉体,就随它去
吧,就让我的灵魂深藏在麦田里,野地里,因为那里是母亲的怀抱,那里没有风
雨,那里才是永远的家。而我,也将永是那麦田的守望者。
2007/3/21 16:55:54